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不同承诺条件下,个体间的信任行为对其交往有何影响?

2023-05-12 19:37:56 穷心理

文|章鱼哥


【资料图】

编辑|比奇堡

在日常生活中,信任对个人和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个人生活而言,信任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主观幸福感。

且对于维持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 维持信任对于避免剥削性和破坏性关系同样至关重要。

就社会领域而言, 信任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高信任度的社会更有利于促进经济、政治和谐、稳定的发展。

个体是社会的子集 ,因此, 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社会信任水平 。人际信任可以提高个体对他人的积极预期,即与他人合作时降低风险预期。

因此, 合作双方会更少的依赖于合同等硬性的法律条文,有利于社会资本得到最优配置。

因此, 人际信任的应用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塑造出它坚不可摧的地位,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当属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 在传言和承诺 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早先的人际信任研究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信任的二元主体,即 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上,而间接信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研究者发现发现 传言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信任合作行为。

传言是对不在场第三方相关的未经确证的描述性或评价性信息,是一种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的间接信息。

相对于消极投资传言,被试在听到合作对象的积极传言时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倾向。

另外, 承诺作为一种直接信息,对人际信任也有着重要影响 ,是被信任者主动向信任方给出的非约束性口头保证行为。

通过这种行为来使得被信任方相信自己未来会或者不会做某件事。

研究者们发现与无承诺或隐瞒承诺决定的被信任者相比, 信任者对承诺回报的被信任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

已知不同效价的传言和不同的承诺策略会影响人际信任,但是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同时出现时,会对人际信任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

即 在不同效价的传言下,何种承诺水平高低以及复杂程度的承诺最有利于提升人际信任还不够明确。

研究清楚这点, 对于在动态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减少信任关系双方的担心成分和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将不同承诺策略置于在三种效价( 正性、中性、负性 )的传言背景下,通过操纵传言来控制被试在实验时的合作对象,以探讨不同承诺策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何时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较高的信任 ,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信任是如何受到信息传播中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的影响。

国外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信任行为的某些影响因素,而 适用于国内本土文化下的相关研究较少。

因此,研究在中国本土文化社会背景下, 以传言和承诺为自变量 ,探讨其与人际信任水平的关系,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同时 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信任,让研究能够更贴近动态的信任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关于人际信任相关理论的研究。

实践意义

信任影响着社会生活,是人们实现合作的基础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人际信任程度较低,则会对彼此的交往造成伤害。

针对不同效价传言与不同承诺条件下对于人际信任行为的影响进行有效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不同情境下人们的信任行为。

如果能够在动态的信息传播情境下, 减少信任关系双方的担心成分和利益冲突,那么人们的信任水平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这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信任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该怎样对我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予以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并且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信任,提升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

传言对信任的影响研究

早先的人际信任研究范式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信任的二元主体,即 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上,对于第三方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Gneezy等人将第三方干预这一变量引入投资游戏中,旨在探究信任三元结构, 即信任者、被信任者、第三方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

在投资游戏的规则上,他设定第三方可以对那些返还量较少的受托人进行惩罚,也可以对那些获得较少返还量的投资者进行弥补。

研究结果发现, 第三方的出现会使投资者的投资额显著增加 ,同时,受托人的返还额也显著提高高,即投资双方之间的信任水平升高。

以上早期研究证明, 传言对信任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

在建立初始信任时, 由于信任方与被信任方没有过去的交往经历,所以信任者倾向于运用从传言中获得的线索来完成对被信任方的可信度判断。

Seinen的研究表明 在电子商务中,第三方的保障能提高消费者对陌生网站的信任水平 。

在社交网络中,当第三方是熟悉的朋友时能显著降低信任风险,而且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第三方信任促进个体对对方的信任也已有广泛的运用。

第三方信任服务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任感进而增加其购物意愿 ,这显然是传言提升信任的显著证据。

一般来说, 当人们有机会决定是否与他人合作的时候,他们做决定的依据就是基于合作对象之前行为的一些信息。

比如说这个人之前的行为等,但是, 在现实环境之中,人们不可能总是可以观察到对方之前的所有行为。

为了弥补这些缺失的信息, 人际传言就逐步进化成为了直接观察的替代品 。对于人际传言,有人发现,人们对与自己年纪、性别相同人的信息更感兴趣。

另外, 高地位者的负面信息和朋友的正面信息特别有价值,且更加容易传递给他人。

这些发现都支持了人际传言与人类进化有关的观点: 人际传言是通过破坏在社会群体中比自己名声与地位高的人来提高自己的名声与地位。

而人际传言被视为收集与其他人名誉有关的信息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散播关于自己的积极的人际传言来管理自己的名誉。

正如常人理解的那样, 名誉对维持高水平合作有着强烈的影响 ,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人们用实证研究证明了 人际传言可以促进人际间的间接交往。

这就可以解释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相互不认识的人在一轮的交往(比如网购)中的高水平合作,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非亲非故的人之间的高水平合作。

也可以阻止群体中的利用他人的行为以提升群体间的合作水平。所以, 名誉的建立对这种非直接的交往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传言对人际信任在是有影响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纯粹的经济交换环境。

那么当被信任者直接予以信任者一定承诺时,来自第三方的传言又将对人际信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研究所关心的问题。

传言与行为信任的关系

通过三个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 正性和中性的传言对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要显著大于负性的传言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先前的研究强调, 间接信息会影响印象的形成 ,但尚不清楚信任者既有被信任者的传言信息又得到了对方的直接承诺,传言是否仍会产生影响与他人的信任互动。

随着研究进行,观察到的交互作用表明, 对他人的可信度相关的承诺不能消除传言对一个人信任另一个人的影响。

无论是否有承诺,还是有不同承诺水平高低,还是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承诺下,皆如此。

目前对传言影响人际信任的研究结果也对完善有关个人和组织的在线信息具有一定意义。

特别是在网络金融活动中,作为个人信用凭证的征信即是传言中的可信度较高一种,更是人们从事在线金融活动的基础。

在招聘网站中, 传言作为一种第三方信息也是雇佣双方较为看重的信息。 从网络欺凌到在线互动评论,人们经常通过网络获得传言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是关于一条广泛传播的他人行为的单条信息,也可能会对传言对象所得到的人际信任水平产生持久影响。

例如,社交网络站点上呈现的第三方信息通常用于招聘活动中。

因此,在此类网站上发布的传言信息(例如八卦、谣言)可能会对某个组织和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 这种推测性评论未经验证,因此也标志着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承诺与行为信任的关系

从三个研究整体来看,承诺可以促进人际信任,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点。首先, 复杂的承诺可能会刺激受试者的风险偏好倾向,导致个体在承诺条件下有更多的“冒险行为”。

根据埃文斯等人提出的边缘合理模型来看, 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人际信任既不是完全合理的,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的。

而是根据当前的线索来判断信任, 当可信的证据累积到一个个体满意的阈值以上时,个体就会表现出信任的决定。

因此, 当被信任者给出某种承诺时,便会激起信任者对信任线索的搜集 ,而承诺相较于简单承诺和无承诺,更有利于接近被信任者对可信的证据的满意阈值。

并且人们收集值得信赖的证据时往往遵循简单原则,即首先使用最容易获得的证据。

这样一来, 承诺更容易激起个体自认为有根据的“冒险行为”,更有利于提升人际信任水平。

其次, 承诺对个体信任决策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个体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引起的 。换言之,与亲个人倾向的被试相比,亲社会倾向的被试可能更容易受到承诺的影响。

在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中, 个体的人际信任受到习俗、规则和道德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据此, 儒家传统文化对“信”的强调无疑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外,研究的被试群体大部分来自于高校,而在学校中, 这种“信”的传统文化会更纯粹地放大, 这便造就了承诺在本实验中对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最后, 承诺对人际信任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承诺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即内容充实、真诚的承诺是生活中广泛流传的社会规范之一,人们喜欢遵守社会规范,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做。

社会规范理论指出, 个体之间的人际信任存在人际互惠原则,即善意会得到回报,而背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报复。

这种原则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得以存续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心照不宣地遵守这一原则,以提高人际交往中的可信度(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并获得回报。

也就是说, 个体在人际信任过程中,会表现出信任行为,这个信任行为对于信任者来讲,其目的不一定是追求物质上,自利性的行为。

更可能是一种非追求物质性的,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个体表现出信任行为(即使认为对方不会返还或对方是不值得信任的)更有可能是为了表现出符合当前文化下的社会规范。

由此看来, 被信任方给出的承诺,对于信任方而言是一个极为明显的要求双方践行互惠原则的信号 ,为了不打破这一社会规范,信任方往往选择积极回应被信任方的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 承诺固然是影响人际信任中行为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 ,但个体在三个研究中显现出对承诺存在着保守选择的态势:

以行为信任水平为因变量,研究一中,有承诺条件下最高;研究二中,低水平承诺条件下最高;研究三中,复杂承诺条件下最高。

从中不难发现, 个体对于在做信任决策时出现的承诺线索,存在渴求肯定、可兑现性强、完整的偏好,这是一种保守态势的呈现。

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值得深入研究。

传言和承诺与认知信任的关系

在研究中, 认知水平的信任表明个体能够认识到对方返还所承诺的钱数的可信性 。

传言在三个实验中呈现出了对人际信任强势的影响力,始终是 正性传言条件下人际信任效果最好 ,其次是中性传言,负性传言条件下行为信任水平最低。

而 承诺因素只在研究一的有、无和未知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在承诺水平高低和复杂程度上对人际信任的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结合行为信任水平的结果来看, 个体在进行信任决策时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特别是当承诺线索更加丰富的时候。

这可能是由于被试获得的信任决策线索没有达到足以抉择的阈值,而在社会规范和信任文化的“驱使”下“被迫”做出的选择。

还有 可能是在信任博弈任务中,存在非理性和无意识的选择。

不足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 研究的受试者来自中国大学生, 但以往的研究发现信任行为存在文化差异 。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进行跨文化领域的人际信任研究研究。

其次,研究探讨了不同承诺内容( 有或无、水平高低和形式上的复杂程度 )对信任博弈信中人际信任的影响,然而承诺内容本身还有很多不同方面。

到底何种承诺对提升人际信任最有效,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

另外,承诺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出现的效果是否有所差异。例如在信任博弈任务开始的前、中、后这三个时间节点上的承诺是否对人际信任产生差异性影响,这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再次,传言的取向是多元的,而在研究中其操作性定义仅限定在道德取向,在将来的研究中可引入不同取向的传言进行研究。

还有, 在信任博弈游戏中,影响信任者投资额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风险大小。

可考虑在后续实验中,加入被信任者的投资反馈结果,以此作为一种直接信息和传言这一间接信息对冲。

最后,在实验中, 主要采用人机交互方式。

也就是说, 所有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 。以后可以考虑引入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更全面的模拟整个社会情境,提高整个实验的生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