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青春派
【资料图】
从山东回老家种植西瓜后,26岁的魏瑾为村子带来的变化是,老家安徽砀山的西瓜越发甜了;从梦想走出大山到如今回归田园,28岁的王俊凯开民宿、办研学、做旅游,让更多人知道了打鼓岭这处小众景点;从打拼两年的大城市离开,33岁的朱朕一头扎进家乡的蓝莓园,成为电商达人,助力农产品“破圈”……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这里有乡土情怀,同样有创新梦想,能为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年轻人的热情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凭着一股拼劲,这些年轻人返乡创业、不负青春,扎根田野、回报乡村,成为“新农人”。他们也带动了越来越多善学习、肯钻研的年轻人返乡,不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图①:魏瑾在西瓜棚里工作。
受访者供图
图②: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风光。
李红兵摄(人民视觉)
图③:朱朕在蓝莓园里拍摄短视频。
受访者供图
图④:王俊凯在打鼓岭人家客栈制定旅游路线。
记者 游 仪摄
西瓜棚里琢磨“育苗经”
西瓜棚里的气温逐渐升高,魏瑾伸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沿着瓜苗间的空隙,继续朝里走。一排排西瓜苗绿油油的,铆足了劲向上生长,一朵朵小黄花点缀其间。魏瑾时不时弯下腰,低着头,仔细观察叶片生长的状态。
“头茬西瓜早已提前上市,棚里这批还在授粉阶段。这会儿时间和温度都很关键,若是掌握不好,很可能影响果实发育。”今年26岁的魏瑾是砀山县百思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谈起西瓜种植,她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匣子。
别看她是个95后,脸庞稚嫩,略显青涩,和西瓜打交道却已经有8个年头,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从学校毕业之后,魏瑾本在宁波创业,听闻爷爷种了半辈子西瓜,竟然遇到大难题。“那段日子,不是买不着苗就是存活率低,老人家愁得吃不下饭,我在外地也跟着干着急。”一通电话,让她在有些心疼的同时,也动了返乡的念头。
空有热情,却没经验,魏瑾心里清楚,对西瓜育苗一窍不通的自己,回去帮忙也有心无力。思来想去,她决定先去山东学艺。“我们这儿老一辈瓜农都是从外地买苗,也不懂嫁接方法,没想到,西瓜重茬还会导致瓜苗发生枯萎病。”魏瑾说。2015年起,她在潍坊一家种植公司待了两年,学习当地先进的育苗技术,把技术带回家乡。
换上工装,握紧小刀,“唰唰”两声,西瓜苗、南瓜根已处理好。育苗基地中,魏瑾正熟练地将根苗嫁接在一起。操作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可不低:削苗角度要对准、接触面积要够大、养护更得精心细致……这些诀窍,魏瑾早已烂熟于心。她解释,西瓜苗接在南瓜上,就能吸收更多养分,提高西瓜抗枯萎病的能力。
2017年返乡后,魏瑾便成立合作社,建起西瓜育苗大棚,尝试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一开始,也走过弯路。”魏瑾手上不停,边挥刀削苗边回忆。头一年,不懂行,把山东的套路照搬回来。盖大棚、打水井、添设备,秧苗嫁接处理没出错,却栽在了温度管控上。
嫁接完成,一周过后,魏瑾发现,稍一见光,苗就蔫了。不仅叶子干枯发黄,取下夹子一瞧,嫁接部位压根就没有愈合。小姑娘慌了神,赶紧给山东的老师傅打电话,寻求帮助。“一问才知道,条件不同,我这没有增温设备,不能完全按照山东的法子操作。突然降温,我嫁接的第一批9000多棵秧苗全军覆没。”魏瑾回忆。好在及时换了一批苗,加盖毛毯保温,这才没耽误当年的收成。
小小西瓜苗,承载大梦想。如今,在砀山县程庄镇,魏瑾建了6座温室育苗大棚,一茬能出300万棵瓜苗,不仅提供给周边600多户瓜农,还销往四川、浙江、内蒙古等地。曾被村民认为吃不了苦、干不成事的小姑娘,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种瓜能手,不仅将自己学到的嫁接本领教给村民,还为当地瓜农对接了市场。
采访中,魏瑾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王屯村的老瓜农王彩虹。60多岁的他种了近30年西瓜,自个儿摸索育苗,存活率一直不高。在魏瑾的指导下,王彩虹掌握了新的嫁接方法,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还会找她出主意。
“这不,他家这批西瓜过几天就要上市了,叫我过去看看啥时候采收甜度合适哩。”魏瑾笑着说,通过听声音、看颜色、尝口感,只要定下采收时间,她就会帮忙联系客户。去年,按照魏瑾的标准采收,老王种的西瓜一亩地挣了四五万块钱。
小山村吃上“旅游饭”
对于95后安徽黄山小伙王俊凯来说,走出大山曾是他的梦想。家乡偏、藏深山、离城远,尽管山明水秀,他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14年,王俊凯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学习旅游管理。
人生路上,会面临各种选择。令王俊凯没想到的是,北京求学4年,竟改变了他原先的想法,毕业后他决定重返黄山市黟县老家创业。“有一年,同学们跟着我回家乡调研,纷纷夸赞环境不错,让我觉得回来做旅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王俊凯回忆。
2018年,他回到黟县美溪乡庙林村,接手打鼓岭人家客栈后,头一件事就是着手改造民宿。墙面粉刷、设施翻新,小院栽花种草、房间原木新建。在更新民宿基础设施的同时,王俊凯还将从浙江考察学来的经验融入进去。
“房子边改造,我边到处跑,考察外地美丽乡村的民宿是咋做的。不同于以往按房收费的模式,我发现,现在大多是按人头算,还能包吃,省得游客费神点菜。”王俊凯介绍。
13间房干净整洁,民宿环境焕然一新,眼见基础已然打牢,这个距离县城37公里远的景点,又该如何吸引客流?在王俊凯看来,要想拓展客源,还得主动出击。
在南京,他找到过去常来打鼓岭开展户外活动的“驴友”,把新开发的旅游路线发给对方,请他们帮忙推广宣传;在黄山,他成立了一家旅行社,踩点定制一些小众旅行路线,开拓小团队旅行体验模式。
2020年7月,村里迎来首批50多名来自南京的定制游客。客人们到来的前一晚,王俊凯激动得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这是个三天两晚的旅游路线,包括打鼓岭乘凉、五溪山漱溪、柯村红色游等,吃住都在村里。我家民宿住不下,还介绍了一部分到其他开农家乐的村民那儿。”王俊凯说,那一次,他提前踩点,现场解说,做足准备,一门心思想把家乡推介出去。
一次次带团旅游,一点点打磨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游客也给他提了不少“金点子”:夏天亲子游,可以准备一些小网兜,让孩子们在小溪捞鱼嬉戏;夜晚空山寂静,可以组织篝火晚会或赏萤火虫。
眼瞅着研学游日渐火热,王俊凯的旅行社瞄准机会,又开发了研学项目。带着小朋友采木耳、挖竹笋、掰香菇,让大家体验乡野生活。“前阵子还有合肥的研学机构和我联系,想来这里开展昆虫研学活动。”王俊凯边说边把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拿给记者看。
自王俊凯返乡以来,打鼓岭景区经营客栈的村民从5户增加到了13户。4月中旬,村民王作风家的客栈营业执照办下来了,这个过去采制茶叶、贩卖山货的中年人,也在王俊凯的带动下开了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家里10间房全能住满,可比过去卖香菇、竹笋挣钱。”指着不远处新盖的楼房,王作风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避免捆绑消费和恶性竞争,王俊凯牵头制定了打鼓岭休闲农家乐协会规范,统一房价、菜价标准;想着带动大伙一起致富,他就把自己经营民宿的经验分享出去,还给村民介绍客户。从干湿分离要做好到牙膏牙刷得配齐,从房间网络独立安装到每天都要打扫换洗,王俊凯总是细细叮嘱。他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我既然经验多点,就该多做一些!”
蓝莓园圆了“电商梦”
蓝莓园里,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举起手机,对准身后一簇簇蓝莓青果,边拍边解说。一旁,工人忙着浇水、施肥,他时不时凑上前去,让师傅对着镜头介绍手上的活儿。
90后朱朕,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也是个“新农人”。研究生毕业后,海外留学回国,5年前,朱朕辞去上海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镇,和农业打起了交道。
初出茅庐,跨界创业,对于农业知识零基础的朱朕来说并不容易。作为合肥虹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市场、做调研、学经验。2018年,他把广西、云南、山东等地跑了个遍。“同样是种蓝莓,我也得做出点花样来,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一次参加县里的电商培训,朱朕找到了创业方向。杭州来的老师现场授课,讲述电商前景与方法,一下子打开了他的思路。乘着乡村振兴这股东风,农产品是否也能插上“数字翅膀”,飞进千家万户?
2020年,抱着闯一闯的念头,朱朕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一部手机,一个麦克风,直播间就设在田间地头。从蓝莓生长过程中如何管护,到怎样挑选好吃的蓝莓果,再到蓝莓分拣打包流程,面对镜头,朱朕侃侃而谈,镇定自若。
当然,起初也有令他手足无措的时候。“一句话能重复好几遍,不知道怎么面对镜头。”朱朕告诉记者。拍视频、学剪辑、做直播,他一点点摸索,恰好当时平台又有农产品扶持政策,“慢慢地,不光自己成长了,线上订单也越接越多。市民线上10点前下单,快递下午3点就能送达,去年蓝莓销售额达180万元。”
镜头架起来,产品卖出去。朱朕种的蓝莓,大多通过电商销售。在他看来,线上直播和短视频制作,目的是将农产品推广出去。不少合肥市民通过视频找到蓝莓园,带上孩子前来采摘;也有批发商通过直播发现货源,和他建立长期合作。
谷今朝就是其中之一。在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一家水果档口的他,看到了朱朕分享的蓝莓短视频,便兴起了进货的念头。“去年批发的6万多斤蓝莓品质好、卖得快,今年是第三次合作,我琢磨着扩大订单量,尽可能多收点货。”谷今朝说。
在合肥市北一环路的世纪中心,联合其他乡镇蓝莓种植户,朱朕还开了间肥东农特产品线下体验馆,以蓝莓引流,带动全县其他特色农产品拓宽销路。市民在参观体验的同时,顺带还能捎份农特产品回去。
打开市场的同时,还得改进技术。眼下,朱朕的140亩蓝莓园中,智慧农机随处可见。割草车似卡丁车般在田间驰骋,水肥一体系统能直接控制浇水施肥的量与浓度,这些新农具,都是朱朕采买甚至自行组装的。
“咱们新农人得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过去人工除草两人得干半个月的活儿,现在用农机一天就能忙完。”从海归硕士到农民主播,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尝到电商甜头的朱朕,对未来信心十足。(记者 游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