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理路探究 世界观焦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政课教学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前,将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数字化手段,教师能够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展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数字化时代,通过人工智能、三维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形式,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更加积极的影响。
一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为课程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展思想政治课的话语体系,通过历史精神的跨时空传承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化红色文化的内容,以具体而生动的精神事件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呈现,同时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整合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分布在各地的红色文献、文物、档案等进行整合,使红色文化再以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二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必要之举。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着诸如技术设备、资源储备以及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限制。然而,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优化,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新颖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融合多感官系统和行为系统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体验到与现实世界高度仿真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并从中获取生理体验和精神感知。同时通过数字化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也可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加精准。数字化教学工具可以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对学生的“数字自我”进行分析,通过识别学生的情感变化,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和建议,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推荐和学习方案定制,从而更好地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三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的关键措施。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是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可读性、可交互性等数字化形式的资源,例如影像、文字、三维模型等,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和呈现。这种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将感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知方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虚拟沉浸的体验。通过这种数字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效能,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首先,极大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信度。数字化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融合面临着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这可能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使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坚定的信仰和历史记忆。这样的融合能够极大地增强课程内容的可信度,并通过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巩固他们的理想信念。其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思政课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以说教方式为主。这种模式导致了课程的枯燥性,易使学生感到倦怠,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运用各种数字化平台展示和分享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数字化时代的实践困境对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诉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呼唤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在路径优化与突破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在育人实践中有效地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赋能。
加强培训提高思政教师素养。作为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思想观念的培养和引导,提高教师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首先,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深刻领悟到数字化教学在当前思政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实施数字化建设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以推动思政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其次,确立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将数字化作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并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在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思想时,必须基于高度的思政素养,特别注重数字化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为此,需要在高校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数字化的认识进行深刻强化,特别是加强对教师党史资源数字化观念的培养。同时,高校还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培训机会,以帮助教师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加快提升思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
多方联动共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数字化时代,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对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资源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能够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高效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介传播的广泛优势。一些红色资源即使经过数字化处理,但仍局限于本地传播,为有效提高数字化红色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并发挥数字媒介传播的广泛和迅速传播的优势,共同建立一个数字化红色资源的共享平台,如此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更广泛的受众,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分享,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二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搭建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是维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发挥其育人价值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建设共享平台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全面的规划,特别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等相关党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将促进国家与地方主流数字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分层传播和共享。
虚实结合打造数字思政新形态。高校作为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场所,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虚拟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超越虚实二元对立的观念,为他们创造具有价值导向和丰富精神生活的优质课程。虚实融合的思政教育并不仅仅追求仿真场景或追求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交互全景式地学习,实现教育过程中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的全面转变,鼓励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就其本质而言,基于数字化赋能虚实相交的教学方法,能够利用红色历史、革命人物、档案资料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立体化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的被动知识灌输模式,通过创造性地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实现无缝的交互与体验,以避免学生迷失于纯粹的虚拟世界中。通过数字化赋能,学生可以通过多感官的参与,深度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也可以通过沉浸式的虚拟场景,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通过与虚拟历史人物的互动,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和行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加互动和个性化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监评并进营造数字化教学良好生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能够受到积极引导,并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相关学习,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的处理和监管。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监管制度,对校园和思政课堂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需要配置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和执行相关政策,以提高对数字化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处理能力。其次,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基于客观选项和数据反馈的教学评价模式,重视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除了传统的测试题目外,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可行的实践任务,例如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并结合专业、兴趣和特长,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短视频制作、推文撰写、宣介传播等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优化评价结果。(作者:黄子立、吴含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光明网